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临床上以耳痛、鼓膜充血、穿孔、耳漏为主要特点。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链球菌等,致病菌通过咽鼓管、外耳道鼓膜、或血行感染途径侵袭中耳,以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临床表现 病变早期,鼓室黏膜充血、增厚,分泌细胞增多,血浆、纤维蛋白渗出,聚集于鼓室,渐变为脓性。鼓室内脓液逐渐增多,鼓膜压力也不断增大,随之出现鼓室缺血,加之小静脉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终致局部溃破穿孔,脓液随之外泄。治疗得当,分泌物引流通畅,炎症可渐吸收,黏膜恢复正常,鼓膜穿孔也多自行修复。
早期检查可见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及锤骨柄上可见扩张的、呈放射状的血管。之后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其正常标志不易辨识。鼓膜穿孔大多位于紧张部。穿孔前,局部先出现黄点,电耳镜下可见穿孔处为一闪烁搏动之亮点,分泌物从该处涌出,待穿孔稍扩大后,方能清晰看见其边界。坏死型中耳炎可发生多个穿孔,并迅速融合,形成大穿孔。乳突尖及鼓窦区有轻微压痛,小儿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听力检查呈传导性听力损失,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比率增加,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关于治疗 1 一经确诊,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肟,头孢拉啶;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等。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调整用药。可用减充血剂喷鼻,如盐酸羟甲唑啉,1%麻黄碱等,以利恢复咽鼓管功能。
2 鼓膜穿孔前,以2%石炭酸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先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拭干;局部用药以无耳毒性的抗生素滴耳剂为主,如0.3%氧氟沙星滴耳剂,利福平滴耳剂等。当脓液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硼酸甘油,3%硼酸酒精灯。
3 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上述治疗后效果不明显;鼓膜虽已穿孔,但分泌物引流不畅;疑有并发症可能,但尚无需行乳突手术;以上情况医生会考虑行鼓膜切开术。
4 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可自行愈合。脓液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者,可作鼓膜修补术。一般预后良好,治疗不彻底者,可转为隐蔽乳突炎或分泌性中耳炎。
5 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便结者疏通大便。全身症状较重者注意给予支持疗法。
咨询电话:0477--4883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