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选配助听器一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传统的做法是由选配师给他们配上一台特大功率助听器,然后在各频段设置足够的增益,特别是高频部分,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辅音放大,进而提高言语分辨率。 实际上,虽然患者可以听见声音了,但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即使在渡过适应期后仍然无法听清声音。为什么会听不清?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地址: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中蒙医院对面西50米路北
电话:0477--4883813
有一点在医学界已得到肯定,就是重度以上听力损失患者耳蜗内的纤毛细胞急促减少。由于没有足够的纤毛细胞将声波转换为生物电刺激中枢区处理声音的听觉皮层,造成人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大大下降。
听觉皮层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刺激,造成功能退化,逐步丧失了对声音的分辨能力。 谈到分辨能力,就要谈到信号和噪声。什么是信号和噪声呢?
广义地讲,对人有用的 声音就是信号,对人无用的声音就是噪声。
请注意这里的噪声并不总是马路上的嘈杂声,也可能是一些悦耳的声音,比如在听音乐时,音乐声可视为信号,但在集中思想读书时,音乐则就是一种噪声。同一种声音在信号及噪声两者之间转换,其判断标准是对大脑来讲它是否为有用的信息。
理解了这点以后,在选配时我们就应该尽量提高有用的信号, 降低无用的信号,也就是说通过提高接受到声音的信噪比来获得更好的言语分辨力。 语音由两部分组成,元音和辅音。元音基本上是低频音,较为响亮,如字母:“A”、“U”;辅音则为高频音,较为轻弱,很多是气流通过发声器官产生的声音,如“S”、“SH”。
对于重度以下患者,采用增大高频补偿的方法是可行的。因为 患者耳蜗内纤毛细胞尚有一定数量,还有足够的能力辨别出辅音。辅音听清了,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理解单字、词、句子的能力。
然而,重度以上患者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些患者在低频的听阈尚可,到高频段就可能很高甚至完全没有,也就是患者在耳蜗内高频区的纤毛细胞几乎损伤殆尽,对接收到的高频声音根本无法辨别。对于不能辨别的声音,大脑自然会按“噪声”处理。
因此,这时的辅音放大不但不能帮助听清,反而会降低元音的信噪比,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做法是降低或取消高频增益,以加大低频补偿。 那么补偿低频对重度以上听力损失患者有何作用呢?声音的组成可划分为周期、频率和强度。
研究发现重度以上听力损失在辨别语音时更依赖于声音不同的组成部分,比如: 语音的起始段、幅度差异、元音共振峰及从元音到辅音的变化,这些成分主要集中在低频区,不言而喻,充分放大这些信息对患者更有实际意义。 为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选配,其核心问题是要提高患者对言语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
这里并不是否认高频放大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对于不同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选配方式,尽可能利用残余听力,依靠人体自身潜能获得更好的听力康复
微信:xjw1813234870
Q Q:1813234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