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 2696393523
1、聋儿不同环境下不能变换自己的音量
言语和听力是分不开的。听力正常的人能够监测自己发出的声音,并能随时纠正自己发错了的音;在背景噪音很大的情况下,会自动提高自己的音量,以使能够继续监测自己的声音;如果与人谈话有一定距离时,会自动提高自己的音量;在安静的房间里谈话,会自动降低自己的说话声等。有听力损失的人,他的发音会产生许多变化。如果一个人突然变聋,他的言语功能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然后就迅速消失 ;如果一个人的听力损失是逐渐加重的,轻的高频音像s、ch的声音会逐渐变轻、失真或消失,并在单词结尾的辅音发得含糊不清;如果听力损失很重,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音量,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大声说话。语前聋儿是靠助听器学习听声音学说话的,助听器本身的音频补偿范围和失真使他们听到的声音是残缺不全的,前面列举现象都会在他们身上出现。解决这些现象,可采用助听器的微调来改变频响,包括音调调控、最大声输出调控、自动增益压缩调控、增益调控等;要双耳配戴助听器,增加声音定向、在噪声环境下提高选择性听取的能力及语言的辨别能力、消除头影作用提高言语识别力和语言清晰度、提高整合功能;选择电脑编程助听器,通过功能调整来改善信噪比,提高噪声环境中的言语清晰度;配戴指向性麦克风的助听器,在环境噪声条件下能较好地提高信噪比。总之,要努力把助听器调到最佳补偿范围内。
另外:在聋儿配戴助听器的初始阶段,要加强对有声语言的物理属性包括强度、时长和频率的感知和辨别能力训练。因为: 感受和辨别声音的大小,将有利于聋儿能够自我调节说话时声音的大小; 感受和辨别声音的长短,将为聋儿感受声音的节奏做好准备; 辨听和辨别声音的高低,将有助于聋儿学习辨听和模仿声调。
2、语言清晰度低
不同频率的能量和可懂度之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从表中看出,如果将500HZ以下的能量都去掉,言语可懂度损失仅4%,损失近50%的能量,如果将1000HZ以上的能量都去掉,损失5%的能量,但是言语可懂度损失60%。
声音的上扩散掩蔽特性决定了低频声音对高频声有更多的掩蔽。所以在很多助听器中采用了降低低频增益的方法来降噪。语言音素中元音多分布在低频,辅音多分布在高频,所以元音比辅音响;元音的频率较低只携带了很少量的语义信息,辅音频率较高携带了大部分的信息。大部分重度和极重度聋儿都是高频损失较低频损失重,验配师们为了补偿高频损失往往采取拼命提高高频的增益,可是对于那些已无或很少高频残余听力人来讲,再高的高频增益也不可能使不复存在的听力有反应。反过来为了让聋人听到声音,又来提高低频增益……
汉语中的声母即辅音其中清辅音中绝大部分中心频率位于4KHz以上,而在长期会话声谱中的声强范围为5-40dBHL之间,平均为25dB,所以一旦聋人在4000Hz以上的听力损失超过60dB时,只有当其可获得至少20dB以上的高频增益时,才有可能感知高频辅音。而非移频助听器在4KHz以上频率很难产生20dB的增益。 佩戴助听器后大部分聋人感觉低频补偿较好、高频补偿效果不佳…结果助听器在中低频段有足够的增益而高频增益不足,产生放大声音中元音对辅音的掩蔽。这也正是国外许多研究证明的当病人的高频听力损失超过60dB时,传统的助听器对病人的言语辨别不但没有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的原因所在。 所以,助听器验配和阶段评估后调机时,对重度、极重度聋感音神经性聋儿为了避免 “向上掩蔽”现象影响清晰度,注意不要把助听器低频调的过响。
3、听到了,但听不懂
聋人在听连续的言语语音时,因受语音前后辅音的影响而导致音位、声调、响度发生变化,有时会把整词、整句听的含糊,许多人是根据情景判断谈话内容,或根据全句全章的相互关系来推断语句的含义,似乎“听清了”。这个阶段有许多影响因素。在听觉训练中可以采用最小音位对比法进行训练,以提高语音辨识的准确度和构音的精确度,促进语音听觉链的形成。并坚持对助听器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和精细调试。也要注意利用耳模的声学作用,改进助听器的频响范围。采用号角效应(喇叭口),加强高频的输入,使聋儿提高听觉敏感度和语言清晰度。初期训练时注意选择信噪比≥+10的环境下学习,努力学习好声母,提高语言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