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开放耳选配?— — 堵耳效应和开放耳选配
根据Kochkin(2002年)的调查显示,原本可以从助听器获益的听障人群中,只有不到25%拥有和配戴助听器[1]。未配戴者中约3/4年龄在35到75岁之间,这些人多属于轻度或高频听力损失。而随着听损程度的加重配戴者的人数明显增加。这些数据显示,还有大量相对年轻的听障人士因为没有配戴助听器而失去了助听器本可以提供的帮助。戴过助听器的人都知道,当他们在寻求助听器的帮助获得听力补偿时,不得不面对以下问题:助听器塞在耳道内,具有耳朵堵塞感不舒服,由于骨导的声波传导和放大后的声音在耳道内回旋,听自己的声音过响或很闷,这些即是通称的堵耳效应。堵耳效应是配戴助听器的人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占各种抱怨的30%,这在轻度听力障碍和低频听阈小于40 dB的听力障碍人群中更为突出[2]。
随着助听器验配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堵耳效应是近几年科研和临床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是开放耳选配技术和开放式助听器的研发。目前,开放耳选配技术和具有开放耳功能的助听器已被国外广大的听力学家和听障人士所接受和欢迎,这项技术也会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为我国的听障人士服务。
2 如何进行开放耳选配?— — 开放耳选配技术和开放式助听器的研发
2.1 利用通气孑L理论减轻堵耳效应使助听器开放
为了减轻堵耳效应,在外耳道找到一个作为声音和压力流通的途径。这样既可以减轻堵塞感,又能增加空气流动,平衡耳内外的气压,增加用户聆听舒适度。由于通气孑L能够减轻骨导对低频的影响,减少低频的增益,使不需要放大的信号直接送到鼓膜,平衡耳内的压力,保持耳道与外界通风,听力学工作者一直使用通气孔这一工具。因此开放耳选配技术的最直接设计目标之一即是如何最有效的利用通气孔来达到目的,这是通过对通气孔理论的应用而实现的。
通气孔理论显示低频的声音能通过通气孔进入或离开耳道,从而减少堵塞感,通气的效率取决于通气孔的声扭(acoustic mass),并与声扭成反比,声扭是由通气孔的长度和孔径来决定的[3]。因此,改变通气孔的长度和直径可以改变堵塞感。具体来说:增加孔径能减轻堵塞感,减少长度也可以减轻堵塞感,由此形成通气效率决定因素关系图。
根据通气效率决定因素关系图,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开放耳选配中应用的通气孔、耳模、导声管和耳塞,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助听器和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病人[4]。作为开放耳选配技术和开放式助听器研发的领导者,瑞声达听力集团最先设计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有:阶梯通气孔(Step Vent),弹性通气孔耳模(FlexVent earmold),开放耳耳塞(ResoundAIR eartip)和郁金香耳塞(Tulip dome)。其中开放耳所使用的阶梯通气孔可以减少15%的通气孔长度和15%面板的层高,总体效果减少30%的堵塞感,它改变了频响曲线的共振峰,将可能产生反馈的波峰移到助听器频响范围以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