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买助听器或者考虑是不是要配戴助听器而大伤脑筋,我们发现有个现象或误区:家长只认为贵的好或别人用得好的型号才买!在此总结几招,教你怎么判断选择孩子的助听器。
一、读懂报告
孩子听力检查报告,林林总总不过是那么几样:声阻抗、听觉脑干电位ABR、多频稳态ASSR、内听道CT等等。医院一般只给做这些客观检查,总体来说这些结果必须换算成纯音听力的单位:听力级来分析,它们只能对残余听力作出预估,与真实的听力损失(纯音行为听力)存在误差。对于还无法完成纯音测听的小儿,家长们应杜绝不做视觉强化等行为测听和多频稳态就选买助听器!选择助听器前要尽量配合验配师进行一下主观的行为测试,将行为测试结果结合ASSR、脑干ABR等报告,全面了解孩子的听损程度及听力质量。
二、功率至上兼顾性能
聋儿听力损失一般都较严重,并且一时听力也难测得非常准确,选择聋儿助听器,应预留足够的增益。如果孩子的低频听损有频率缺损,或者总体低频听损达到100dB的,而且行为测听对照下低频也是大于90以上的,请考虑选择675电池的数字机。以前主流机型Supero412+、SUMO XP、P38等,现在美人鱼UP,SUMO DM等声音都非常宏亮。而高频大于110的孩子,如果低频也很差,那么就需要家长去做好电子耳蜗的准备,前提是要为孩子先选用至少半年以上的超大功率助听器。在为极重度聋儿选配助听器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低频补偿效果和助听器的增益,先得听到,才有听清!
三、专业血统论
毫无疑问,助听器是高科技产品,是讲专业血统的。有的厂家一直专注听力康复、专业研发聋儿听力产品。为孩子选助听器必须要考虑这一点:品牌的专业性。一个公司做聋儿产品,没有时间的积淀,没有研发队伍和统计资料的积淀,没有前面赖以成名的产品,要想一夜成名,几乎不可能(商业广告可以让品牌家喻户晓!但我们不能让孩子去试产品效果呀)。知名的专业的聋儿产品的生产厂家哪个不是有一个一个系列的推陈出新和层层改进。从产品的序列到升级换代品,都具有家族血统的延续性。
选择聋儿助听器,和成人选型最大的不同是:成人能自控和维护助听器,一般听的环境和要求相对聋儿来说也较低些。专业聋儿产品的生产厂家会根据婴儿、儿童的特点和听力需求去设计和研发,在每个细节上会体现厂家的研发思路和人性化设计。产品的设计理念,这在表面上或许看不出来,使用者在实际的使用中就会明显感觉到差异。
四、耳背式还是耳内式
外型的选择中也会延伸到上一点专业血统论的理念。应该说耳内式(CRT和ITE)并不是专为孩子设计的。婴儿的耳道多数比较狭窄,按照真耳测试结果来判断,同样听损的婴儿比儿童和成人需要更多的增益补偿才可以达到目标的补偿听阈,所以功率稍大的助听器恰恰能弥补这一点。世卫组织做过多项调查和研究,不建议孩子在14岁以前佩戴ITE(定制机)。孩子的耳道发育状况各不相同,需要不断更换耳模,耳背式(BTE)是最佳选择,CRT的定制耳塞和ITE的外壳对于孩子佩戴效果的变化差异影响很大。有些家长出于为减小孩子心理影响考虑出发,想选择尽可能小的外观,本意无可厚非。我的观点是14岁的标准未免一刀切,家长和验配师应该在充分检查和评估孩子的耳道条件的基础上,听损较轻的在7-8岁以后可选择适合的耳内式助听器,而且经常要找验配师检查孩子耳道发育变化,及时更换适合的外壳并及时进行测试评估,每次换外壳之后必须要对助听器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适合的补偿效果。
五、细节决定效果
聋儿助听器选择的同时更要考虑验配中的一些细节,细节往往决定了验配的效果。耳模就是众多细节中的最重要一点,比如:低频好的孩子本来可以说是幸运的,那么选择适合的产品后还必须选择适合的开放式耳模,尤其能有条件选择FlexVent开放耳模套装将会充分保护孩子的低频听力并尽量扩展孩子低频听域,让孩子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到舒适性和安全性兼具。而比较小的城市的家长如果当地没有这些技术支持,那么就应该尽量督促验配师给低频较好的孩子制作硬耳模,并开启气孔。而高频听损重的孩子选用耳模的时候还有一个细节要考虑,最好选择加强型的耳模导声管,防止高频补偿效果的衰减。某些知名品牌会为孩子提供儿童专用耳钩和配件,甚至细化到阻尼耳钩还是无阻尼耳钩。细节方面其实是在看助听器公司的专业性和验配师的专业性,只有充分考虑细节才会完美发挥助听器的补偿效果,帮助孩子走出人生第一步。
六、助听效果评估
如果选择聋儿的助听器时没有做助听器效果评估的话,孩子的听力补偿情况:即是否听得清,大概听得清多少,听得是否舒适,会否损伤残余听力等等不清楚,这样卖的助听器千万别买!否则,家长必会陷入:助听器效果不理想——换机——语训效果不理想——耳蜗——,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是难以计数的,真正耽误的是孩子康复的黄金期。
助听器的专业验配至关重要!找到一个技术高、人品好的优秀验配师,也许远比助听器本身重要得多!
|